杭州啟動實施農村改革“136”行動
改革勁風吹向田疇沃野,鋪展鄉村振興大美畫卷。日前,《杭州市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136”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136”行動方案》)已正式印發,對全市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具體舉措有哪些?昨日,杭州市召開政策吹風會,對行動方案作了詳細介紹和解讀。
所謂“136”行動,“1”是指“一個定位”,即錨定新時代農村改革弄潮兒定位,以“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的改革創新精神,全力破解農民增收、農業提質、農村發展的深層次難題;“3”是指“三大領域”,即聚焦“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現代化”,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推動美麗鄉村、美麗經濟、美好生活有機融合,加快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6”是指“六項改革”,即全面深化“地、產、糧、人、策、治”六方面改革,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
對于“六項改革”,此次政策吹風會進行了詳細介紹:
深化“地”的改革主要是推進“四塊地”:一是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有序推進土地第二輪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工作,完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創新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機制。二是規范農村宅基地管理和利用,深化“共享村居”建設,探索自營、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閑置農房。三是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四是推動農業標準地改革提質擴面。
深化“產”的改革,杭州提出“五個推進發展”——推進現代都市農業體系式發展、推進鄉村“土特產”鏈群式發展、推進優質農產品綠色化發展、推進山林經濟跨越式發展、推進智慧農業融合式發展。具體來說,就是將因地制宜開發城區、郊區和山區農業空間,實施“一鏈百億”“十鏈百億”“百鏈百億”計劃,完善農業廢棄物處理、秸稈綜合利用等機制,發展木本糧油、復合種植和生態養殖,同時進一步發展農業領域低空經濟,構建“數字+設施+機械”智慧農業發展體系。
深化“糧”的改革,杭州要推進“四良協同”——深化良田建管,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落實“種樓”與“種田”利益分享機制;深化良種繁育,探索智能育種、生物育種等,完善多層次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深化良法協同,因地制宜拓展工廠化循環水、陸基圓桶等水產養殖新空間;深化良制配套,健全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
在深化“人”的改革方面,《“136”行動方案》提出,要深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改革,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推進公共服務“七優享”工程;創新農民轉移集聚工作機制,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推進現代“新農人”培育,實施青年入鄉改革,創新鄉村人才招引機制。
深化“策”的改革涉及3大類政策。杭州將進一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制定新一輪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支持政策;完善協作幫扶政策,引導協作幫扶資金重點投向鄉村產業、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項目;完善服務增值政策,推進農業農村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化對農業農村重大引領性項目支持。
深化“治”的改革則涵蓋四方面,包括完善鄉村建管機制和鄉村風貌管控提升機制,創新鄉村經營機制,協同推進平安鄉村、法治鄉村、人文鄉村、清廉村居建設等。根據《“136”行動方案》,杭州將持續推進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實施鄉村數字基建提速、數字產業提效、數字治理提能、數字服務提質、數字文化提級“五大工程”。
農村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把握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下一步,杭州將進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堅守底線原則、發揮主體作用、堅持試點先行、鼓勵干事創業,力爭2029年完成《“136”行動方案》提出的改革任務。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