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標“種”出億元大產業
眼下正是水芹采摘旺季,金壇區朱林鎮農場主魏秀龍和妻子一個忙著搬貨,一個負責打包。“好賣的時候每天銷售1萬多斤,一般情況下也有七八千斤。”伴隨著規律的叉車聲響,一箱箱鮮嫩的水芹被運上貨車。很快,蘇州昆山、上海青浦等地的居民就能品嘗到這批時鮮。
像金壇無節水芹這樣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我市孕育了25件、16個主要品種,直接年產值已達32億元。記者走訪看到,“小地標”們常“種”常新,不斷續寫著魚米之鄉的致富佳話。
一把芹,帶動增收致富
“割水芹全靠自己的手感,多的一天能拿400元。”朱林鎮農民宋鎖龍從事水芹采摘已有5年多。從田埂邊望去,和他一樣埋頭干活的村民,從除草、采摘到分揀、打包,共同點綴著碧綠的農田。目前,這片位于紅旗圩村的水芹種植塘已吸納20多名村民就業。
“水芹協會落戶朱林鎮以來,帶動了周邊30多戶種植大戶共同發展,增加了300多個工作崗位。”金壇水芹協會秘書長陳輝說,獨特的土壤、水質等地理資源造就了金壇無節水芹的品質與口感。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后,當地依托水芹協會,將地理標志授權種植大戶,統一進行技術改良、推廣綠色生產,將無節水芹產業逐步發揚光大。
“原來是單打獨斗,現在是抱團取暖。”陳輝說。目前,朱林鎮167公頃碧綠的水芹田,每天都吸引著大量收購商到訪,無節水芹今年的產值有望達到8000萬元。
隨著我市地理標志產品的發展走向規模化,土地“生金”的故事不勝枚舉,相關產品年產值正在持續攀升。16個主要品種中,天目湖白茶、溧陽青蝦、禮嘉葡萄等一半品種已入圍“億元大軍”。
一只雞,牽線蘇陜協作
冬日暖陽下,溧陽市上興鎮興達農莊熱鬧非凡,飼料一撒,胖嘟嘟的溧陽雞在樹林里開啟追逐賽。“再過一段時間,母雞就能下蛋啦!”農莊老板顧文雅說。今年7月,農莊從當地種畜場采購了500多只雞苗散養,眼下就要進入成熟期,已吸引一波顧客來嘗鮮。
“溧陽雞多散養,肌肉發達,肉質鮮美。”溧陽市種畜場場長馮敏長期從事溧陽雞的保種與推廣。他告訴記者,一只溧陽雞長成至少要6個月,由于飼養方式貼近自然、品種獨特,獲得了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為了將這塊招牌做優做響,在當地政府與養殖戶的齊心推廣下,溧陽雞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不僅穩定供應周邊農莊,銷往無錫、鎮江、安徽等地,更遠銷至千里之外,助力蘇陜協作。“我們每年把優質的雛雞種苗推廣到陜西漢陰地區,發到當地農民手中散養,達到出欄標準后,推動就地銷售。”馮敏說,這兩年,從溧陽送往陜西的種苗數量年年遞增,今年約達5萬只,“全國各地推廣總數已達15萬只。”
“走出去”能有效提升地理標志產品的附加值。近年來,我市地理標志產品通過文旅融合、電商帶貨、參加展會等渠道,振興消費成果顯著。近3年,全市地理標志產品銷售額年均增長超10%,線上吸引消費者超百萬人次。
一個桃,注重自我保護
皮薄、汁多、口味鮮甜,產自我國水蜜桃主要產地武進區的陽湖水蜜桃,歷來被稱為“太湖仙果”。
和許多地理標志產品一樣,一個桃“種”起來容易、傳承難,資源保護是關鍵。
“這些年,陽湖水蜜桃的品牌價值實現裂變式突破,離不開標準、監管、追溯、保護的共同努力。”武進區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張利萍說,陽湖水蜜桃不乏冒名頂替、以次充好者,武進區近3年投入1000萬元,用于水蜜桃品質的自我提升與保護。“相關主管部門在規范生產、強化品質把控的同時,加強地理標志產品的維權保護,‘一個桃’的權益意識顯著增強。”
目前,武進區共確定“陽湖”水蜜桃包裝盒定點印制企業6家,“陽湖”水蜜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專用標志的使用率達到96.4%。
為有效保護和利用地理標志,我市積極構建多維度保護體系,形成了共治化保護格局。目前,已有陽湖水蜜桃等5件地理標志產品納入省地理標志培育和保護項目,獲批項目資金扶持325萬元。據統計,參與該項目的地理標志產品年銷售額比實施前平均增長約15.8%,推動“小地標”實現可持續發展。(記者 董心悅)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