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農科院:“農產品品質評價體系”助推品牌強農
云南省農科院質標所舉行成果推介會(12月6日攝)
質量是品牌的生命線。近年來,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云南省農科院質標所”)從高原特色農業質量標準、安全與品質、品牌打造等方面著手,不斷增強低緯高原特色農產品農業品牌培育的科技支撐,與農戶、企業共同探索發展之路。
成立團隊 扎實推進科技支撐和品牌賦能
2023年2月,云南省農科院質標所成立品質評鑒與品牌農業創新團隊以及云南省品牌農業研究中心,聚焦農產品產地環境風險評估、種植過程綠色安全生產、大食物品質監測及營養評價等領域,開展高原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質量調控和品質提升技術研究,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在農產品品質評價方面,云南省農科院質標所對富民沃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種植的“瑞雪青蘋果”開展感官及營養品質評價,依照GB/T 16860-1997《感官分析方法質地剖面檢驗》、GBT 10220《感官分析方法學 總論》、GB/T 19547-2004《感官分析方法學 量值估計法》等標準進行蘋果感官測定,結合蘋果氧化測試、營養品質、礦質元素測定等評價結果綜合評價,獲得感官評價得分和喜好度分值,通過感官評價數據庫對比分析,測評樣品喜好度得分排名在37/146。
同時,云南省農科院質標所對昆明市、普洱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等不同區域種植的人參果開展表型性狀觀測評價、營養品質挖掘及品質鑒定等工作,獲取包括人參果產地環境、植株、營養品質等表型性狀及品質特征數據,并分析出各個地區氣候土壤條件等對人參果品質形成的影響,審定通過了國家行業標準《植物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指南香瓜茄(人參果)》,通過農產品評價指標拓展、評價方法及模型構建以及產業應用的創新,從技術層面上實現了用數據“說話”,為回答高原特色農產品“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提供了科學依據。
構建平臺 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
在地理標志農產品特征品質挖掘與維系方面,自2020年1月開始,云南省農科院質標所通過對云南地理標志農產品特征品質、監測鑒定指標等數據量化,構建了“特色農產品信息資源平臺”,此平臺由云南省地理標志農產品信息資源、云南省地理標志農產品品質相關性數據管理應用、云南省地理標志農產品大數據應用三個平臺組成,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根據采集錄入的環境因子數據、人工干預因子、產品品質檢測數據等,利用機器學習和智能算法完成不同地理標志農產品品質的科學數據統計與分析,實現對提供的數據進行處理,輸出相關性分析結果。
截至目前,“特色農產品信息資源平臺”共囊括2000份特色農產品樣品,涵蓋茶葉、咖啡、堅果、水果、蔬菜、糧油、食用菌、中藥材等,每個農產品涉及100多項品質指標,100000余條品質分析數據,展示了收錄地理標準農產品基本信息、外觀特性、地理分布、特征品質。同時,還開發了收錄地理標準農產品信息的查詢、展示、以及品牌宣傳等功能,取得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成果推介 攜手農企共同探索發展之路
云南省農科院質標所緊扣“特”和“土”,從云南特色農產品生態特有性、品質優質性、傳統文化性及稀缺性等要素著力,將過去較為模糊的好與壞的概念轉為精確的數字化評價,大幅度提升土特產商品的經濟性,實現“好產品能賣出好價錢”。通過建立農產品品質評價與監控體系,讓地方政府和企業能夠更準確地了解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制定更加科學的生產和加工策略。
12月6日,云南省農科院質標所舉行“特色農產品特征品質信息平臺及品質評價創新技術”成果推介會,基于云南省“土特產”品牌化技術服務,力求構建起從農業生產、管理、產品的全鏈條評價體系,為高原特色農產品質量保障、品牌塑造、市場競爭等提供強大的技術服務和支撐。推介會共展出特色農產品50余種,團隊科技人員圍繞茶葉、西雙版納糯玉米、人參果、咖啡等高原特色農產品,從品質挖掘、品質提升、品質綜合評價、農業品牌打造等方面進行了成果推介,并與昆明創尼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西雙版納傣鮮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
下一步,云南省農科院質標所將以推介會為契機,發揮各類創新平臺的優勢和特色,在云南鄉村振興和農業強省建設中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