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輝:振興鄉村,重在政府市場分工協同
導 讀
近日,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黃祖輝教授接受由農民日報社策劃的訪談類節目《三農大家談》。他提出,振興鄉村,重在政府市場分工協同。
上
記者:
黃老師,請您談一談當前階段農業供給側改革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要進行改革?
黃祖輝:
農業供給側改革或者市場的過剩原因,跟工業產品的供給側改革的原因不太一樣。工業里非農產業的一些供給側改革,它的原因主要是出口受阻了,出不去了。導致了一種市場的供給過剩、產能過剩、庫存積壓。農業現在說起來也是產能過剩,庫存積壓也有,但并不是因為出口受阻。近些年來,我們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并不強,這里面就包含兩種:一種是大宗農產品,在正常年份,價格比國際市場高,所以它沒有出口競爭力;其他有價格競爭力的畜禽、養殖、蔬菜,有一些質量有點不過關。
為什么還要改革呢?糧食安全是國家一個大戰略,所以糧食總量每年要增長,這是對的,但是反過來講,要真正做到糧食安全,要有大量的政策出去補貼。其他農產品主要還是數量擴大太多,不能夠真正滿足現在的消費市場,需要有一個從量到質的轉換。第二,國外的還要通過進口來替代我們。所以我們的農業的發展,為什么也要供給側改革呢?現在農業的結構,農業的供給,基本還是重量的。現在農產品數量沒問題了,還有很高的增長速度,你說賣給誰?過剩背后又是誰導致的?如果真正按市場來運行的話,這個過剩問題也會解決掉的,供大于求,價格跌下來,經營者就退出?,F在,政府在主導,政府又是地方政府,它要考慮當地的發展,都要發展,所以農產品怎么會是量不多呢?
所以農業供給側的改革要實現“三個激活”。激活市場,讓市場來起作用。政府不是不用管,政府還要引導,頂層設計,其他讓市場起作用。激活行業,比如牛奶價格上漲,如果在中國牛奶價格上漲,農民肯定養奶牛,地方政府會鼓勵他,大家都養奶牛,肯定會導致牛奶價格又跌下來。在一些歐洲國家,牛奶價格上漲,農民要想多養奶牛,那是不行的,它不是政府管的,誰管?行業。行業最清楚。所以,供給側里面最核心的一個問題,要建立供給側的這種結構,供給側的治理體系,經濟治理,政府、市場、行業;社會治理,就是三治合一,自治、法治、德治。這兩大治理體系,就是我們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最基本的要求。
記者:
您剛才講到,行業協會、政府、市場這一塊可能屬于頂層設計層面上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能解決掉的話,可能下面很多問題都能夠解決掉。但是現實情況是,暫時我們沒有看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才能改得更好一些,這種方向好像是提出來了,但是好像那個點也卡在那個地方了。
黃祖輝:
這個事情就是個難點,地方政府這方面沒有這種能力,因為這是一個宏觀性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這么大的問題,中央要推動,改革要深化。職能轉化,跟行業協會的發展,兩個事情是應該同步的,否則行業是不可能發展的。
從農村基層角度來講,政府也可以做點事情,比如政府的補貼問題,每個地方政府都有優惠政策,然后大家都招商引資,招商引資就要有優惠政策。我說這件事情也應該中央來解決,地方也沒辦法,如果將補貼力度降下來,可能招商就招不到了。所以我說像這種應該也是國家層面的,要建立一種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門檻,或者有一定的規則,否則的話就是惡性競爭。
另外,農村的政策允許范圍內的應該可以做做,比如社保,社保是地方化的,政府財政公共資源到底應該主要投向哪的問題,這個跟考核有關系。考核如果還是按照傳統來,這種方面的政府也不會很有積極性。土地資源、宅基地這種都是地方承包,這個都可以,因為這個上面沒有規定,而且做好了當地是受益的。
就農村本身區域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問題,通過一定的改革,能夠實現一種更有效的配置,這個我覺得政府可以做。補貼問題,對產業組織比如合作社也好,家庭農場也好,不是說不要培育他們,要培育,但是你要培育他們,政府應該考慮,這個組織不要異化。有的新型組織它是假的,它的根源肯定是跟政府有關系的。政府因為喜歡這個東西,辦多少個家庭農場,多少個合作社,辦出來就給獎勵。到底它是不是按照真正的組織制度或者經營制度來運行,又沒人管了,那么這樣子的后果,這個組織異化了以后,它的行為就會扭曲,然后最終實際上是不利的。
那么像這種問題,我覺得地方政府可以考慮,你對他要求嚴格點有什么不可以?當然現在中央已經有合作社的規范化發展問題。我的意思像這種實際上從你地方政府角度來講,你就應該注意這些問題了,這個要不重視,反而會壞。有的這里面蠻復雜了,有的事情要涉及到中央層面,有的是地方,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中
記者:
我們平時說農民專業合作社可能比較多一點,但有的文章或專家也會提到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這兩個詞有什么關系?
黃祖輝:
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在中國是特殊的。在國外一講農民合作社,都知道是在跟產業緊密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在中國不一樣,我們有兩種類型。2007年中央立法鼓勵發展了叫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它以產品作為載體,如西瓜專業合作社、蔬菜專業合作等,真正從農業的市場經濟、現代經濟角度出發。因為是家庭經營,有局限性,又有很大的效率,所以怎么讓家庭經營的效率能夠發揮,同時它的局限性又被克服,那就是合作社。還有一個叫社區合作,也叫農村集體社區,叫村村經濟合作社,現在改革了以后叫農村的村股份合作社,因為通過股份合作,確權頒證、量化到人,它也是一種合作社,但這個合作社的性質跟專業合作組織有點不一樣,它的合作更是社區性質的。以村為單位的一種組織形式。
第一,專業合作組織可以做很大,跨省都可以,社區合作組織不行,就是村為單位。第二,社區合作社的功能是多樣的,它不光是經濟功能,更有社會功能,是經濟社會不分的,在我個人看,它更多的是社會功能,比如說征兵、義務教育、計劃生育等,在國外是沒有的,但名字還是叫社區合作經濟組織,這個是蠻復雜的事情。
我們的農民也是蠻難的,農民是主人,他有兩個仆人,一個仆人就是村集體經濟,一個仆人是專業合作組織。農民在專業合作組織里面,他是社員,合作社社員,在村集體經濟,他是村集體成員。專業合作組織跟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怎么樣能夠很好地融合,還是今后很重要的一個事情。一個更多地偏向經濟,一個更多地偏向社會,把它功能分開,都能真正發展壯大,那倒恰恰是我們國家政府現在很想追求的一個目標。
記者:
您認為合作社的異化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
黃祖輝:
掛羊頭賣狗肉,這種我叫異化,本來應該這樣子,它變了本質,但是表面上看起來還是的。它會導致一個逆選擇,首先,就像農產品市場供給一樣,如果優質農產品老是不如假冒偽劣的掙錢,辛辛苦苦搞的人,就覺得沒意思,我這么用心去搞有機農產品,弄了半天市場上還是假的東西賣得高,或者還是它賺錢多,會導致一個什么行為?我們叫逆選擇,劣幣驅逐良幣,如果我們的組織都是這樣子, 真正規規矩矩、按照規則辦的合作社,他會覺得不合算。所以從整個組織、整個傾向、趨向就出現逆選擇或者社會的不公平分化,然后市場就失靈了。
因為異化的主體、組織,它肯定不是市場主體,它的行為一定是扭曲的,但是它也會打著市場的名義來,會影響到整個市場經濟體制,整個后果是非常嚴重的。
記者:
在合作社發展方面,浙江一直是做得比較好。您能介紹一下浙江這兩年的發展情況么?
黃祖輝:
農合聯,浙江在全國應該是做得最好的。主要有幾種類型:一種,政府建構全省的省級層面的農合聯體系,省級的、縣級的,還有鄉鎮,三級,然后依托供銷社來運行,因為供銷社有實力,也有這種網點,另外中央也要求供銷社改革,回歸三農,所以浙江省體制是建起來了,這是一種政府推動型的農合聯。
還有一種是地方自己發展起來的,就是政府推動。如果沒有產業做基礎,農合聯是空架子,又變成一個形式主義,所以要有產業培育,某個行業某種產業發展得好,自然會對農合聯有需求,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這樣就會把政府做的外部導入的改革成果跟地方發展的內生需求結合起來,這種農合聯就比較有效果。
浙江省有的是區域性的,產業發展它可能要超越你這個縣,超越你這個鄉鎮。所以浙江省也有這種區域性的農合聯,他是產業基礎形成的,產業發展超過一個鄉鎮、一個縣了。這種農合聯我覺它往往更有生命力,如果政府再和它配合,是最理想的,既有政府支持,又是市場催生出來的,這就是兩種制度的結合。
記者:
我們在采訪過程中碰到一些人,認為浙江的經驗很好,但是學起來有難度,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黃祖輝:
是的,就看怎么學。
一,你不能學表面的東西,因為浙江的資源環境和其他地方,尤其北方不一樣。關鍵還是學一些理念,一些思路,這個東西很重要。
二、有些是發展階段問題,你沒達到這個階段,你也做不了。這里面實際上跟干部也有關系,很多其他地方,政府官員膽子比較小,上面沒有講可以的,他都不可以,擔心出問題。浙江省的政府官員思想上面只要沒有說不可以的,那都可以去探索??梢院筒豢梢援斨杏泻艽笠粔K空間,為什么不可以探索?像這種農合聯的改革也是一樣,它原本上面一開始也沒有明確說,無非就是看到了國際上發展的普遍趨勢?,F在農業發展,產業組織一定要這樣子,一定不是光生產的,一定是要有跨地區、有多功能行業化的發展。上面沒說不可以,你為什么不可以探索?
所以,還是要學根本性的問題,規律性的東西,機制性的東西。我看到有些地方,把浙江的小橋流水、江南庭院要搬到北方去,那怎么可以,北方人怎么會喜歡這個東西,肯定不行的。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或者資源優勢。
下
記者:
這些年,我國鄉村旅游發展非常迅猛,您覺得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黃祖輝:
一,鄉村旅游發展主要還是市場有需求,二,鄉村有這種資源條件,這是兩個最根本的原因。鄉村旅游發展實際上已經有段時間了,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總體上質量好得不夠。當然成效很明顯,至少解決了很多農民的增收問題、就業問題。本來農民就搞種植業、養殖業,現在還開民宿,開農家旅社,搞農家樂。
我一直說,這是鄉村振興很重要的一個組成,就是鄉村不能僅僅給城市提供吃的東西,食物、農產品,這是基礎性的東西,鄉村更要提供休閑服務,這是第三產業,它附加值也高,所以長遠看,市場是沒有問題的。
還有一個理念,打造美麗鄉村,生態宜居,在浙江省理念是不一樣的,目的不光是環境好了、漂亮了,還要變成效益,經濟效益,所以我們叫美麗經濟。習總書記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生態,不能光是看看的,怎么能變金山銀山呢?要轉換,鄉村旅游業就是一個轉換器,否則環境放在那邊,一分錢都不是的,要有市場,有這種產業業態來支撐。
那么,鄉村旅游怎么能夠更好地發展?要有依托,基礎設施、道路、交通、一般的公共服務業等,這是必須的基礎的條件。一般講有5個依托,里面至少有一項依托,如有好幾個依托就更好。
第一,依托大都市。像北京、上海、杭州、省會周邊,鄉村旅游還是能發展,因為它市場容量大,溢出效應很大,這是一種依托。
第二,依托大景點。有名的風景名勝區,如黃山、泰山等等,這些區域的旁邊,鄉村旅游也能發展。但這種大景點的依托,體制還不是很順。因為現在景點實際上管理權限不是地方的,是旅游局的,都是上級單位的,是省里的。真正理順體制要帶動農民發展,帶動地方發展,應該地方化,讓地方來管理就會很協調。他會很好地規劃、協調、統籌這些資源,光是旅游局擁有的就是門票,他不會來考慮當地的發展,甚至還有矛盾。
第三,依托大產業。大產業在農村就是農業,一定要在農業基礎上來做旅游。我們講農業加旅游,農業做好主導產業,水稻都可以做的,功能水稻、其它水果等等,假設農業做得好,再延伸下,多功能,把農旅結合,這個也行。
第四,依托獨特的生態。綠水青山概念很大的,冰天雪地,海浪、沙灘、藍天、白云,還有氣候,這叫獨特的生態。獨特生態也可以發展鄉村旅游業,但一般是季節性的。
第五,依托人文生態。就是歷史,浙江省現在正做,把整個浙江省打造成浙江大花園,叫詩畫之江,詩畫,畫是風景,詩是人文。李白、杜甫,唐詩、宋詞,現在都把它挖掘出來,點很多,串珠成鏈,把鄉村旅游嵌入進去。
記者:
現在很多地方的鄉村旅游可能出現一種同質化的現象,實際上這應該從全省的層面去做規劃,對一個地方來說,這種規劃是不是特別重要?
黃祖輝:
重要。因為鄉村旅游業實際上它是很多點,一個地方有一個獨特的點,所以這個規劃就非常重要。真要做得好,點要變線,串珠成鏈,這樣子游客來的時候就會覺得來得值,不是光到一個地方。有的人想花這么大時間就跑一個地方,這效應不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鄉村旅游也是要有一個全域的布局規劃,一個村一個村搞不理想,所以鄉村旅游現在也在做聯盟。點和點的直接聯合建立,甚至也可以建立一種合作社。協調不同的農村里面的這種點,把這些點集成,它就會成為一個比較重要的一個業態,這也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