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公用品牌探索之旅(16)▏大洗牌時代到來
導語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區域公用品牌發展之路蜿蜒曲折。從理論空白的填補,到落地團隊的組建,從不被認可,到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之中,探索者的篤定前行,終為中國農業、鄉村的品牌化發展引出一條寬闊大道。
本書集結了蔣文龍會長20多年來的見聞和思考,其中不乏極具參考意義的經驗總結,透過他平實而洞見的文字,我們將一窺區域公用品牌的過去、現在,以及可以期待的將來。
“一號文件的頒發,讓區域公用品牌第一次登堂入室,以鮮明的形象走進農業領域。”
【寫進 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
2017 年初,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我們多年倡導、推動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終于引起高層重視,被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在“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部分,文件寫道: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托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
農業品牌化早已成共識,但中國的農業品牌化究竟應該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長期以來并沒有專門機構研究,更沒有定論。盡管我們做了大量工作,不斷創造、構建各種平臺,不遺余力推動“母子品牌”組合的路徑,客觀上也影響了一大批人,但在全國層面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應該說還未能達到。一些社會咨詢機構因為一直以來服務農業企業品牌,而對區域公用品牌十分抵觸。為了突出自己的權威地位,信誓旦旦,試圖將這一新事物打入“另類”,這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社會的視聽。
一號文件的頒發,讓區域公用品牌第一次登堂入室,以鮮明的形象走進農業領域。大家開始認識到,品牌之于中國農業固然十分重要,但只有區域公用品牌才是地方政府發展產業的最佳抓手。中國農業的發展終于開辟出一條嶄新的賽道,大洗牌開始到來。
大洗牌時代到來
在整個中國農業發展的格局之中,本地農業產業的優勢究竟在哪里?如何揚長避短確保紅旗不倒,或者出奇制勝、彎道超車?作為 “父母官”,無論從政績角度還是農民增收角度,都是難以回避的問題。
綜觀省級層面,習近平總書記走到哪里,說到哪里,應該說,早已有明確指示:云南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浙江主攻生態高效農業;上海致力現代農業樣板區、示范區;河南承擔糧食生產;山東聚焦農產品加工;貴州著力山地農業……
總書記的耳提面命,大大強化了省域農業定位,讓許多地方學會了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思路。而 2017 年一號文件的出臺,又大大推進了現代農業發展進程,讓大家懂得了如何通過品牌創建將定位進行落地。省級、市級、縣級政府紛紛將目光聚焦到了區域公用品牌。
如果稍加注意,人們就能發現,品牌組合拳、品牌名錄、整體品牌形象、核心價值、品牌代言……這些平時陌生而又拗口,與農業生產似乎八竿子打不著的詞匯,陸續進入農業干部的工作日志。
是啊,經過近 30年的發展,中國農業的產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人們不僅不必為了農產品的短缺擔憂,反而陷入了另一個怪圈,人們不得不為了農產品營銷殫精竭慮。
大流通、 大市場是品牌的競技場、絞肉機,適者前景廣闊,不適者退出舞臺。圖為芒種團隊為山東、貴州、河南、山西等地打造的蘋果品牌
在種植業,各地的大米、馬鈴薯、蘋果、茶葉、玉米紛紛謀求嶄露頭角;中國的養殖業,牛、羊、豬都在搶跑。畢竟,全國性的大市場、大流通格局初定之后,區域品牌的崛起,讓每一個地方都有機會出圈,都有在新賽道上彎道超車的可能。
2017 年后,農業部在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上明顯加大了力度,推出了各種論壇、大會、評選、代言,還有品牌目錄等。這些活動的科學性、嚴謹性、持續性盡管有待提高,但無論如何,在營造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氛圍,推進品牌化前行問題上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而品牌建設的專業性日漸顯示出重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