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標館丨40度的夏天,怎么吃上冬棗了?
導 語
自2022年4月23日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形象館正式面向全球發布以來,一、二批入館的共計52個品牌,通過文字與圖像,在云上展示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牌內涵、品牌產品、品牌形象,呈現有關中國地理標志品牌的學術研究成果。
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攜手芒種品牌智庫推出全新地標館系列欄目,與大家共同賞析精彩的品牌創意與設計思路,讓優秀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走進千家萬戶,也讓地標館被更多人知曉。
掃描圖中二維碼可瀏覽中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形象館官方網站。
大大小小的菜市場水果區,
最近入駐了一位“奇怪”的客人。
媲美小乒乓球的個頭,
青嫩的外皮浮現緋紅色,
明明自稱是大荔來的“冬棗”,
可現在卻是高溫桑拿日。
冬棗,顧名思義,
本是在11月前后才能收獲的水果。
然而冬季供應期過短、入不敷出,
愁壞棗農。
于是,大荔縣與幾大院校展開深度合作,
多支專家團隊在冬棗棚、防控、光溫等環節,
貢獻出了屬于自己的智慧,
將冬棗從露地栽培轉變成了大棚栽培。
如果你路過大荔,
會看到綿延不絕的冬棗大棚。
棚栽技術,
不僅解決了冬棗成熟期遇雨開裂的問題,
還讓冬棗成熟供應期從10月提早到5月。
脆似薯片,甜過初戀的大荔冬棗
就這樣在盛夏,
與我們見面。
2001年,
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兩委班子
為摘掉貧困帽子,
提出“引洛下灘 修渠栽棗 治理鹽堿”的設想。
千畝黃河灘,長出了冬棗林,
這股“冬棗勢力”逐漸蔓延至大荔其他村鎮
隨著品牌消費時代的來臨,
沒有品牌價值支持體系建構的大荔冬棗,
在激烈的品牌競爭中略顯乏力。
2020年7月,大荔縣邀請專業品牌團隊,
聯手打造“大荔冬棗”區域公用品牌。
品牌主口號
品牌副口號
大荔冬棗,粒粒皆驚喜
副口號重點強調了
大荔冬棗的“驚喜“感,
給消費者帶去“咔嚓脆響”
味覺上的驚喜,
也給大荔百姓帶去收獲的驚喜。
品牌LOGO
拆解其中的元素我們可以看到:
優秀的土地
才能孕育出如此出色的果實。
品牌輔助圖形
用寫實的筆觸刻畫冬棗,
鮮美多汁的形態
讓人垂涎欲滴,
直觀展現冬棗的優秀品質。
為了強化大荔屬性,
周圍增添了大荔特有的文化元素。
同州梆子、文殊塔等,
一一展現。
品牌包裝設計
包裝顏色選取了與冬棗相近
又不盡相同的紅色。
既能在貨架上吸引消費者眼球,
讓人一眼看到,
又能與大荔冬棗青紅相間的果實關聯起來。
庭前八月甜棗熟,
一天能上樹千回。
如今我們有如此好吃的冬棗
也得感謝大荔人一代代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