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公用品牌探索之旅(62)▏政府工作也要講品牌化 ——“綠領”培訓計劃破土而出的思考
導語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區域公用品牌發展之路蜿蜒曲折。從理論空白的填補,到落地團隊的組建,從不被認可,到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之中,探索者的篤定前行,終為中國農業、鄉村的品牌化發展引出一條寬闊大道。
本書集結了蔣文龍會長20多年來的見聞和思考,其中不乏極具參考意義的經驗總結,透過他平實而洞見的文字,我們將一窺區域公用品牌的過去、現在,以及可以期待的將來。
“盡管在“千萬工程”推進過程中,浙江一直在強調避免千村一面,強調要因地制宜、突出個性差異,強調要進行歷史文化的保護;盡管在鄉村建設規劃中,有的會涉及品牌,如設計村莊 Logo 甚至創意傳播口號,但將鄉村作為一個品牌進行系統,深入、獨立研究實踐的,仍然是處于蠻荒狀態。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日趨完善,品牌化經營成為呼之欲出的一個新的重大的命題。”
政府工作也要講品牌化
——“綠領”培訓計劃破土而出的思考
許多人以為,品牌的存在只是為了產品營銷:
有了品牌,產品才好賣;有了品牌,產品才有溢價。
實際上,品牌是產品整體實力的體現,是消費者對產品的總體印象。而這個產品的外延卻十分廣泛,不僅有物理性產品,也有地域文化等精神性產品。可以說林林總總、包羅萬象。
問題隨之而來:政府工作是否也需要打造品牌?
長期以來,在工作載體的設計上,我們習慣于簡潔明了、一覽無遺的概括。認為只要把工作內容表達清楚就萬事大吉。而很少去思考如何讓受眾更深刻地理解、更方便地接受、更有效地傳播推廣。有的甚至斬釘截鐵:政府工作是民生工程,不需要考慮形式問題!在工作推進中有意排斥品牌化思維。
事實上,品牌化思維十分有利于推動工作,取得事半功倍、錦上添花的效果:
最近跟農廣校校長王仲苗探討浙江農民培訓工作的下一步思路。王校長告知,現在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培訓,資金投入不少,創新舉措不少,培訓亮點不少,但總體感覺,離開廳領導要求、離開社會認可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言及深處,開始倒起“苦水”:盡管財政全額出資,但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升反降,以致原來奇貨可居的“中專”文憑變成燙手山芋。最后王校長告知,浙江省人社廳在評定“浙江工匠”,農業農村廳也準備推出“浙江農匠”,計劃評定名額是 3000 名。
王仲苗是個認真敬業的好校長,但他所謂的“距離”究竟因何產生,又如何彌補卻是件相當棘手的事。我想,這個“距離”并不取決于培訓資金的多少,也不取決于培訓項目的多少,甚至也不取決于培訓人數的多少,而是缺乏社會認可的“存在感”“價值感”。它不是唯命是從、墨守成規可以解決的。
對農民培訓,我并不陌生,2005 年起就關注報道“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如今時過境遷,變化已經很大:
一是時代翻天覆地,從工業化城市化時代進入到了生態文明新時代,意味著培訓內容也得與時俱進;二是技術手段日新月異,5G、互聯網、大數據等十分普及,為培訓提供了新的方法支撐;三是農辦和農業廳合并之后,培訓項目、培訓資金都增加了,意味著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應該重新出發。
因此我們深感,浙江的農民培訓工作已經走到了新的階段,應該從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對象等方面入手,進行全面、系統的重塑,以適應新的發展需要。這就需要總體謀劃,作出新的部署。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命名這個新設計的“抓手”?
通常而言,大家會從轉型或者升級的角度去定義,比如“‘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升級方案”。但我覺得這種描述實在流于表象化,無法讓人眼前一亮,繼而高度關注。
這里的關鍵在于,引進品牌化理念,將整個農民培訓工作作為一個品牌打造。其命名不僅要涵蓋所有的培訓項目,又能體現培訓升級的含義,還能對工作推進起到引領作用。
“綠領”的概念由此浮出水面:
我們有白領,代表著寫字樓里的智力階層;我們有藍領,代表著車間里的勞動工人,那么,我們難道不應該有這樣一個階層:代表著農村勞動力的“綠領”?
所謂“綠領”,是區別于“白領”“藍領”的一個全新的階層。其勞作空間在廣闊的田野,勞動對象是具有生命的動植物,工作性質是解決人們“口腹之欲”。當然,這一階層也可以延展至服務農業農村發展的特定人群。他們的領子不是白色的,不是藍色的,而是綠色的。因為他們還是大地生態的守護者!
如果將“綠領”視作一個胎兒,它的誕生是如此的順利。似乎十月的懷胎,已經早早完成,只等著這一天破土而出。
“綠領”是如此貼切而不可替代。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具有豐富的理念;不僅將所有的培訓項目一網打盡、囊括其中,而且充分體現出了歷史的繼承性和未來的開啟意義:中國農民經過多年培訓,已經成長為一個嶄新的階層。他們具有新的面貌、新的使命、新的內涵。這正是我們農民培訓工作所要努力達到的目標啊!
2022 年 5 月 24 日,浙江省人民大會堂,全省鄉村人才振興工作推進會,以“綠領”作為理念支撐的培訓計劃由省委副書記黃建發正式對外發布,立即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新聞點擊量每天大幅攀升。
工作還是那些工作,任務也還是那些任務,但有了品牌賦能,浙江的農民培訓工作站上了新的高度。他們做的不再是按部就班的事務性工作,而具有了神圣意義、深層價值。
品牌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它不需要更多的投入,作為一種要素的聚合平臺,它可以讓你的工作具有巨大的穿透力、輻射力、傳播力。它不僅改變了你的外在形象,也讓你的內涵得以無限擴展和豐富。
政府工作盡管是民生工程,而非市場化行為,但仍然存在著如何脫穎而出,讓受眾更快地接受,讓領導更多關注的問題。以培訓而言,各個部門都在做、全國各地都在做,如何做出特色、做出差異、做出個性,爭取到更多資源,就成為我們必須考量的問題。
就此而言,品牌化何嘗不是我們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手段?